01 中国新型储能企业开年拿下20个海外订单 政策驱动转向市场化发展
新华财经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25日,涉及储能相关企业共有29万家。其中,民营企业约26.6万家,占比在90%以上,是新型储能领域重要市场参与主体。
02 电力巨头,火电装机“清零”
2024年,龙源电力在“清零”火电装机的同时,还得到了来自大股东国家能源集团的新能源资产注入。2025年,龙源电力未产生火电发电量,然而其新能源发电量却有明显增长。2025年1月,龙源电力风电发电量增长2.37%,光伏发电量增长47.18%。
03 AI+虚拟电厂!皖能集团携手华为、三大电信运营商创建聚合能源创新联合体
据悉,皖能集团牵头组建开放型“聚合能源创新联合体”,深度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旨在推动虚拟电厂技术的创新,打造智慧能源新标杆。会议期间,行业代表分享了5G网络安全、量子加密通信、能源一体化管控、智慧储能系统、能源AI大模型等技术在虚拟电厂领域的探索与实践。
01 青海首个“源网荷储”低压交直流融合示范台区投运
3月2日从国家电网西宁供电公司获悉,日前,青海首个“源网荷储”低压交直流融合示范台区(以下简称:融合示范台区)在西宁市城北区石头磊办公园区投运。已投运的融合示范台区项目包括4台250千瓦柔直互联设备,1套100千瓦时分布式储能系统、6台60千瓦充电桩和屋顶车棚光伏300千峰瓦,配套建设直流用电示范小屋1座、光伏绿能供服大厅1座、“零碳”园区管理系统1套。融合示范台区投运后,预计每年平均节约标准煤25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79吨。
02 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
3月1日,我国在秦岭站建设的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启用。南极秦岭站新能源系统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制氢、储氢、氢能源发电等硬件设施,在能源设备和系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南极极端环境下,能够运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规模化绿色能源系统。据科研人员介绍,秦岭站的清洁能源系统中,光伏和风电占整个站区总能源容量的60%,在无风无光的情况下,可为站区提供约2.5小时,最大150kW负荷的供电,保障考察站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短期纯绿色运行。
01 天津首个“长时储能项目”启动
日前,天津泰达电力有限公司智慧能源长时储能电站项目(以下简称“长时储能项目”)在天津经开区落地启动,该项目也成为本市首个超长时储能电站项目。长时储能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总功率156兆瓦,装机容量约1115兆瓦时。在满功率输出的情况下,该储能电站可持续供电约7小时,每天可释放117万度电能,每年为电网提供约3.88亿度的调峰电力。
02 超4000万千瓦!国家电投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
近日,国家电投严格落实工程建设“深前期、严开工、精建设、优达产”总要求,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截至2月底,国家电投近160个项目陆续开工,装机规模超4000万千瓦,一批重大项目已全面进入复工复产高峰期,奋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03 新疆木垒:10GW新能源项目开工
木垒县作为新疆十大风区与五大光区的核心承载地之一,此次集中开工的100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包含东方电气木垒100万千瓦科技创新实验风电场、国家电投上海电力木垒120万千瓦风电、中电神火木垒自备绿电替代80万千瓦风电等新建项目和9个续建项目。这些项目将以全新建设成果,为木垒县经济发展与绿色转型注入强大动力。
01 中国核电:拟10亿元增资参股聚变公司 布局核聚变能源领域
2月28日,中国核电公告称,公司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投资金额为10亿元。公司参股聚变公司旨在响应国家未来产业战略发展要求,推动聚变产业发展,为未来聚变堆商业化应用打下基础。
02 西南最大天然气电厂并网发电
3月3日消息,日前,中国电建承建的西南地区最大天然气清洁能源电厂项目——华能重庆两江燃机二期项目3号机组并网发电,为后续满负荷运行和投产筑牢基础。该项目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的重大能源项目,意义非凡。二期工程建设 2 台 H(J)级燃气 —— 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建成后总装机容量可达 2418 兆瓦,年发电能力达 100 亿千瓦时。其并网发电后,将摇身一变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天然气清洁能源电厂。
03 国网新疆电力研发应用光缆灾害监测系统
此前,线路运维主要依赖于人工巡检和传统杆塔分立式监测装置。传统监测装置需在杆塔上安装独立传感器,存在监测面窄、供电与通信稳定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极端天气下的全天候监测需求。对此,国网新疆电力研发了光缆灾害监测系统。该系统基于光纤传感技术,利用现有通信光缆的纤芯作为传感介质,结合光缆纤芯在振动、低温等情况下显示出的光学特性,实时监测光缆覆冰厚度、风速等参量,及时预警光缆断股、断芯风险。监测系统的主机及解析设备均部署于变电站机房,数据通过电力通信专网实时回传,避免了传统监测装置野外供电不稳定、通信易中断等问题。系统应用后,光缆故障定位精度提升至米级,隐患平均处置时长缩短30%。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上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小编及时予以删除。
责编:魏星|审核:陈亮丨监审:文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