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能立足国之所需、两链所困,以国家级实验平台为牵引,瞄准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重大技术,当好战略资本、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全面完成相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加强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建成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等一系列“大国重器”,实现“从0到1”的重大突破。以高效率创新协同、高水平创新合作加快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在自主可控电力工控系统、燃机自主运维、碳捕集与封存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等方面培育华能“看家本领”和“独门绝技”,助力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
紧扣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围绕行业转型发展中面临的痛点难点,找准比较优势,着力构建“源头零碳替碳、过程减污降碳、终端捕碳固碳、多能互补友好、数字智能支撑”的技术体系,提出了海上风电、HN750、650℃超超临界发电等“十大科技专项”和数智华能重大专项行动计划,以重大课题、项目及工程为牵引,创新攻坚模式,强化创新联合体建设,提升体系化攻关水平,一体推进技术攻关突破、成果迭代应用、规则标准制定、产业生态培育,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主责主业,依托丰富的高价值应用场景,坚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齐头并进,形成良性滚动可持续发展格局。提出华能《科技创新推动“9+6”产业发展转型实施方案》,支持具有市场前景的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熔盐储热技术、虚拟电厂、地热能、先进储能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全球规模最大、转化效率最高的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二期项目在江苏开工建设。完成DeepSeek系列模型本地化部署。同时积极开展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持续推进火电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现火电产业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慧运行,更好发挥煤电兜底保障、备用调节功能,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加快构建系统化、高效化、智能化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以从供给端、消费端、布局端、技术端、机制端“五端”发力。
在供给端,要推动多元绿色供给。在风光资源丰富地区,统筹发展新能源发电、供热和制氢(氨、甲醇、航油),促进电、热、氢等多品种系统化耦合利用。围绕“制备—储存—输送—应用”,尽快构建打造绿色氢氨醇油全产业链的有效政策、机制与路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储能,实现多轮驱动系统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绿色能源供给。
在消费端,要促进多元绿色替代。推进重点耗能行业领域能源梯级利用和耦合利用,实施绿色能源替代(包括绿电、绿色氢氨醇油)、绿色原料替代行动。例如,在化工行业推进绿氢替代灰氢,在钢铁行业提高短流程炼钢比例和绿电比例,在交通运输行业通过系统的绿色交能融合进行绿色燃料替代成品油等。
在布局端,要引导空间格局优化。合力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新能源富集地区转移,扩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本地自用规模,鼓励“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推广低(零)碳园区、算电协同、交能融合等绿色供用能新模式与新场景,促进新能源就近转化利用。
在技术端,要实施科技创新突破。加大对能源科技创新的要素投入保障,推动建设高能级新能源催化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全力突破储热(冷)、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储氢、氢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开展一批新能源多元转化利用试点示范项目,引领和带动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化系统化与快速应用。
在机制端,要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将新能源多元转化利用纳入有关重大规划和“双碳”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智能微电网等项目管理、调度运行和市场交易机制,健全促进绿色能源消费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引导用能单位多元化利用绿色能源。
在绿色发展方面,我们必须坚定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不动摇,把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以更大力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新疆天山北麓、内蒙古腾格里、青海柴达木格尔木东沙漠等一批“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项目以及西南水风光一体化、海上风电集群项目开发建设,全力做大以可再生能源特别是新能源为主体的增量规模,提高发展的“含绿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绿色能源基础。
中国华电研发了覆盖煤电、燃机、水电、风电等电力全谱系的自主可控工控产品,并实现规模化应用。接下来,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氢”“储”“碳”“智”等产业并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能源力量。
以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新能源产业多元化发展,不仅能推动能源体系绿色转型,更可以通过技术突破、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中广核在光热、海洋能源、绿电、沙漠治理、氢氨醇等多领域的一系列“新能源+”融合发展探索与成果,为全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示范样本。
新型储能是支撑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国际能源竞争的战略新领域。截至2024年底,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首次超过抽水蓄能,实现规模化发展。相较国外,我国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尚不完善,储能电站面临调用少、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等问题,储能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亟须国家进一步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和保障机制。建议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主要包括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一是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二是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向电力用户侧分摊,让储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导。三是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加快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核定规范和实施细则。
此外,建议国家应尽快建立新型储能安全保障机制,借鉴电力行业定期检修机制,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的定期安全检查制度。
我们最开始是一家光伏企业,随后布局储能,储能是我们的第二发展曲线。我们推出的光储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就是基于未来市场需求、洞察产业发展走向后的决定。发力产品端,保证20年运营期内的运维服务,如今,我们在国内国外市场都获得了认同。这是我们非常开心看到的。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上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小编及时予以删除。
责编:魏星|审核:陈亮丨监审:文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