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向】聚焦海上风电:政府工作报告背后释放的能源发展新信号
2025-03-212

发展海上风电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件事的意义绝不仅仅是“提了一下”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海上风电从一个区域性、局部性的能源布局,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背后不仅是能源转型的迫切需求,更是经济、技术、生态等多方面的深远考量。一、海上风电成了国家战略,这是一次能源布局的“顶层设计”海上风电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它不再是某些沿海省份的单独行动,而是国家层面的能源战略。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陆上风电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海上风电凭借资源丰富、单机容量大、不占用土地等优势,成了新能源装机增长的“新引擎”。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总装机预计将达到2亿千瓦,总投资约2.6万亿元,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元。这不仅是能源问题,更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引擎。更重要的是,这次政策的细化程度前所未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这直接点出了海上风电发展的核心难点——电力输送和消纳。深远海风电的电力外送成本高,技术要求复杂,而政策的推动将加速高压直流输电、储能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深远海风电的商业化铺平道路。海上风电的技术门槛一直很高,尤其是深远海风电。漂浮式风机、抗台风大容量机组、海缆传输等技术,都是必须攻克的难关。目前我国在这些领域已经有了显著进展。比如,漂浮式风机已经分别完成5个项目的应用示范,正在筹建的万宁小规模的漂浮式风场单机容量达到20兆瓦级,叶片长度突破130米,基础创新方面,中海油正在开展TLP漂浮式风电的示范,这些项目推动了漂浮式风电成本持续的下降,让我们在深远海风电开发上有了底气,也为全球风电行业提供了“中国方案”。但挑战依然存在。漂浮式风机的单位千瓦造价依然高达3万~5万元,外送通道建设的高成本问题也亟待解决。政策的推动将为这些技术研发提供更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比如设立专项基金、优化审批流程等。未来几年,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效应的显现,海上风电的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真正实现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海上风电的意义远不止于发电。它正在成为一个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平台。比如,有代表提出探索“海上能源岛”模式,将海上风电与海水化学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如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大唐国际雷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继保专业工程师任佳炯围绕“加快推动海水化学资源与海上风电集群共链战略性开发”提出建议,加快推动我国海水化学资源和海上风电集群共链开发,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通过海水电解制氢、绿色氨醇合成、深海采矿等技术,既能解决深远海风电的就地消纳问题,又能开发海洋矿产资源,比如镁、钾、溴等稀有金属元素。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经济效益,还能增强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领域的竞争力。此外,深远海风电开发还推动了海洋工程技术的进步,比如深海基础施工、海上风电安装船等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这些技术的突破,不仅服务于风电产业,还能为海洋资源开发、深海探测等领域提供支撑,进一步拓展我国的海洋经济版图。海上风电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比如,风电场的建设可能改变鱼类迁徙路径,干扰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政策的推动需要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环境影响评估等手段,确保海上风电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海上风电开发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而目前相关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未来,政策可能会推动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立海洋资源开发相关专业,为产业提供长期的人才支持。这不仅是对产业的扶持,也是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布局。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发展海上风电不仅是能源转型的需求,更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它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多产业协同,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更重要的是,它为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海洋经济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海上风电的未来,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政策、市场、社会多方协同的结果。它关乎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环境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导向为海上风电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推动其向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并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及储能配套,以应对成本高、消纳难等挑战,同时将全面释放海上风电的绿色经济价值。另需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全面入市136号文的发布,海上风电的收益将从“看天吃饭”转向“既要看天又要看市场吃饭”。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上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小编及时予以删除。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