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行业动向】中国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
最新动态
【行业动向】中国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
2025-04-012

全球首座核聚变商业示范电站并网成功,年供电量可覆盖百万人口城市 
2025年3月30日15时28分,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环流三号”核聚变实验装置传来历史性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首次实现连续300秒的1.5亿摄氏度高温等离子体运行,并同步完成电力输出。这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可控核聚变从实验室到电网的跨越,全球能源革命迎来里程碑式转折。 
2.jpg
技术突破:从“人造太阳”到“人造太阳系”  
本次发电的核心技术突破集中在三大领域: 
1. “磁笼”升级:采用新型钇钡铜氧(YBCO)超导材料,磁场强度提升至25特斯拉(相当于地球磁场的50万倍),成功束缚住比太阳核心热10倍的等离子体。 
2. 燃料革新:氘氚燃料循环效率突破85%,同时启用氦-3同位素备用燃料方案(从月球样品中提取实验数据支撑)。 
3. 能量转化:首创“中子能-热能-电能”三级转换系统,将聚变能量利用率从30%提升至58%,远超传统裂变电站的33%。 
据中核集团披露,示范电站单次运行可释放1.2万千瓦时电能,年设计发电量达10亿千瓦时,足以满足100万人口城市的基础用电需求,且运行成本已降至0.18元/千瓦时,逼近煤电价格。 
商业化路径:从实验室到工业园区的“聚变速度”  
在“中国环流三号”取得突破后,我国同步启动三大战略部署: 
- “凤凰计划”产业联盟:国家电投、宁德时代、隆基绿能等30家企业组建聚变产业链,计划2027年前在福建霞浦建成首座千兆瓦级商用聚变电站; 
- “能源沙漠”改造工程: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开建全球最大聚变-光伏-储能一体化基地,预计2030年输电覆盖中亚五国; 
- “氢-电-热”三联供系统:上海临港新区试点核聚变余热制氢技术,将反应堆600℃冷却水转化为绿氢,实现综合能源效率91%。 
“这不仅是科学家的胜利,更是工程化能力的飞跃。”项目总工程师、中科院院士张维岩表示,“我们解决了‘分钟级’运行到‘小时级’发电的工程魔鬼细节,比如用AI实时调控2.6万个超导线圈的微电流差异。” 
全球震荡:能源地缘政治格局剧变  
消息发布后,国际社会反应剧烈: 
- 欧盟宣布提前启动“欧洲聚变路线图”,原定2050年的商用目标提速至2035年; 
- 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紧急抛售价值200亿美元的原油期货,国际油价应声下跌7%; 
-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发文:“电力将比瓶装水更便宜,我的火星城市需要100座聚变反应堆!” 
值得关注的是,中法两国在3月30日晚间签署《核聚变共同开发协议》,将在非洲刚果(金)建设全球首个跨境聚变电网,利用当地丰富的锂资源生产超导材料。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评价:“这或将成为21世纪的‘马歇尔计划’。” 
未来图景:从能源革命到文明跃迁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路线图(2025-2050)》,到2049年,我国聚变电力占比将达35%,配合特高压电网与量子加密传输技术,有望建成“地球能源互联网”。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洛·罗韦利所言:“当人类掌握恒星的能量时,我们才真正走出襁褓期。”



如要投稿或有更多新闻线索,请扫二维码联系。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上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小编及时予以删除。

责编:魏星|审核:陈亮丨监审:文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