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运维之道】什么是三次调频,储能是如何实现的
最新动态
【运维之道】什么是三次调频,储能是如何实现的
2025-09-223


前 言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电力系统功率波动显著增加,仅依靠一次调频(惯性响应)、二次调频(AGC)难以维持频率长期稳定。三次调频作为保障系统频率质量、优化资源配置的关键手段,其作用日益凸显。而储能凭借“快速充放电、灵活调节”的特性,已成为三次调频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

一、什么是三次调频

1.三次调频是指在一次调频(故障后0.1-2秒内,利用机组惯性调节)、二次调频(2-30秒内,通过AGC指令调节机组出力)之后,针对持续时间较长(分钟至小时级)的随机功率波动或负荷偏差,通过优化调度各类可调资源(如储能、火电机组、虚拟电厂等),实现频率精准控制、维持系统功率平衡的调节过程,又称“经济调频”或“长期调频”。

2. 核心特征

调节目标:将系统频率稳定在额定值(我国为50Hz)附近,偏差控制在±0.05Hz以内(严苛场景),同时降低整体调节成本。

响应时效:响应时间通常为30秒至数分钟,覆盖一次/二次调频未覆盖的“长时波动”区间。

与AGC的协同:三次调频指令多通过AGC系统下发,或基于AGC反馈的频率偏差进行“补充调节”,避免二次调频资源(如火电机组)长期处于“满负荷调节”状态。

3.传统三次调频主要依赖火电机组(如煤电、气电)的“深度调峰”能力,但存在明显不足:响应速度慢(通常需1-5分钟),难以匹配新能源的快速波动;调节精度低,易产生“过调节”或“调节不足”;频繁启停或变负荷运行会增加火电机组磨损,提高能耗与运维成本。

二、储能如何实现三次调频

1. 核心原理

当系统出现功率盈余(如新能源出力突增、负荷下降)时,储能系统启动“充电模式”,吸收多余电能,避免频率升高;当系统出现功率缺额(如新能源出力突降、负荷上升)时,储能系统启动“放电模式”,释放电能补充缺口,避免频率下降。通过“充放电-功率平衡-频率稳定”的闭环,实现三次调频。其中,电化学储能因“响应速度<100毫秒、调节范围可灵活配置”,是当前三次调频的主流选择。

2. 关键控制策略

储能实现三次调频的核心是“精准跟随调节指令”,主流控制策略包括:

AGC指令跟随策略:储能系统接入电网AGC平台,实时接收调度中心下发的“充放电功率指令”,动态调整出力(如频率高于50.05Hz时,接收“充电20MW”指令);

频率偏差自主调节策略:基于“频率偏差(Δf)-功率调节量(ΔP)”的线性关系,无需依赖外部指令,实现“本地化快速响应”;

多储能协同策略:将锂电池(快速调节)与抽水蓄能(长时支撑)结合,锂电池负责“短时高频波动”,抽水蓄能负责“持续1小时以上的负荷偏差”,降低单种储能的损耗。

三、总结

三次调频是新能源电网维持频率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核心是解决“分钟至小时级功率波动”,弥补一次/二次调频的不足;储能通过“快速充放电+灵活控制”,成为三次调频的最优技术选择,其中电化学储能适配短时高频波动,抽水蓄能适配长时大容量调节,实现多种储能协同调节策略。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上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小编及时予以删除。

责编:魏星|审核:陈庚亮丨监审:文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