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总是过度地自我苛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从没心没肺的无知无畏,变成了瞻前顾后的畏畏缩缩,从坚信自己的不平凡,到自我安慰:算了吧,我也就是个普通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掩饰隐藏,更学会喜怒不形于色,自我鞭策与默默消化。别人的错误,我们担着,表面上还装着云淡风轻的样子,其实心里面已经波涛汹涌。却忘了,即使成年再久,懂事再多,也是可以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想尽情痛哭,就痛哭一场,不必怕暴露脆弱。只要记得擦干眼泪后,一切又是崭新的开始。总是在为过去的事情后悔,反复回味每一个难堪、不安、错误的细节。哪怕事情已经过去许久,但心里还是时不时会想:“要是当初我不这么做就好了”“要是我当初换一个选择,结果会不会不一样”。这种不断咀嚼过去痛苦、遗憾的思维习惯,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反刍”。它和反省不同的是,适度的反省可以让我们保持内在清醒,而后快速提升自己。但过度的反刍却是一种严苛的自我谴责,让人不断沉溺在后悔、内耗的泥潭里。同时也把解决问题的能量,全部都消磨在自我攻击上。时间久了,不仅阻碍问题解决,自我价值感也会越来越低。遗憾是人生的常态。与其用过去的自己折磨现在的自己,不如试着放下。放下过去,放过自己,也许不能马上让生活变得更好,但至少,当你放下的东西越多,你就越接近自由。生活中,有一种人:做事之前反复确认,在脑海里推演无数次,臆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哪怕无关紧要的内容,也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打磨。总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精神一直处在焦虑、紧绷的状态中;因为太过小心翼翼,导致行动犹豫不决,错过很多机遇;特别害怕犯错,一不小心出错了,就陷入强烈自责和懊恼。对事情追求完美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太害怕失败了——以至于我们拼命想让自己活得正确,最终把大量的能量虚耗在这上面。纵观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哪一个不是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不管是绘画,文学,还是音乐,最好的作品都来自于每一次,练习、坚持和努力。我们也是如此。不必过分苛责自己,不必要求自己步步为营,事事完美。错了,你依然可以被原谅,错了,你依然可以重新开始,错了,本身就是在前进。人有情绪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每一种情绪出现都有它的缘由。正如那些焦虑、恐慌,自我怀疑,就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映射。给自己松松绑,解解压,及时做出调整和改变,别再为难自己,和自己较劲了。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上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小编及时予以删除。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