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运维之道】阳光电源构网型储能技术有哪些特点
最新动态
【运维之道】阳光电源构网型储能技术有哪些特点
2025-09-305


前  言

构网型技术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电压源”特性,使新能源发电及储能系统从被动响应电网的“跟随者”转变为主动支撑电网的“参与者”,能够自主构建电压、提供惯量与阻尼支撑。

一、阳光电源构网技术

阳光电源突破传统PCS单一构网,构建了“以算法为核心、安全与能量管理为支撑、风光储应用为载体”的系统级构网架构,实现“极端电网适应—多能协同优化—设备安全性跃升—智能化水平进阶”四位一体突破。其核心架构包含三大层级:

(1)底层设备层:以构网型变流器(PCS)为核心,集成电池储能系统、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等终端设备,通过交直流全栈自研实现设备间的深度协同。

(2)控制算法层:搭载多维自同步稳源控制、风光储多能耦合控制等核心算法,实现对电网扰动的快速响应与精准调控。

(3)系统管理层:基于AI的能量管理系统与仿真测试平台,实现构网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监控、优化调度与安全预警。

二、构网核心控制原理

阳光电源构网技术的本质是通过先进控制策略,使电力电子设备具备同步发电机的电压构建、惯量支撑、阻尼调节三大核心能力,其关键原理包括:

(1)虚拟同步机(VSG)控制技术

构网型变流器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的转子运动方程和励磁调节特性,自主构建交流电压的幅值与频率,无需依赖电网电压支撑。与传统跟网型变流器相比,其核心突破在于引入“虚拟惯量”和“虚拟阻尼”参数。当电网频率波动时,虚拟惯量环节通过释放或吸收能量抑制频率变化速率,虚拟阻尼环节则加速频率恢复至额定值。

(2)多维自同步稳源控制

针对复杂网况下的稳定性问题,阳光电源首创多维自同步稳源构网技术。

全范围网况适应:支持短路比(SCR)1.0—100的强弱网平滑切换,覆盖从孤岛微网到主干电网的全场景。

宽域扰动支撑:可耐受±90°对称/非对称相角跳变,在极端电网故障下保持并网运行。

全频段振荡抑制:通过附加阻尼控制技术,生成与功率波动分量反向的控制信号,实现0.1Hz—2.4kHz全频段振荡抑制 。

(3)多源协同控制策略

为实现风光储多能互补构网,阳光电源开发了风光储变流器调控及多能耦合技术。通过光伏与储能在直流侧耦合,构建具有功率缓冲能力的恒定直流环节,使系统具备惯量响应特性,显著提升光伏系统的构网能力;基于风电与储能的直流侧耦合,重构有功环和传动链阻尼,有效抑制构网型风电机组因机电-机网耦合引发的传动链振荡问题,大幅延长构网风机机械寿命并提高系统鲁棒性。

此外,通过中央控制器实时获取光伏、风电、储能的运行状态,在功率分配上采用“风光优先、储能补平”的原则,当光伏或风电出力波动时,储能系统在毫秒级完成功率补偿。针对过载场景,系统可自动调整多台变流器的功率输出比例,在避免单台设备过载的同时,保持整体功率调节能力 。该策略使GW级风光储场站可实现全天候100%构网,发电成本降低高达25%。

三、结论

阳光电源构建了从“虚拟同步控制”到“系统级构网”的完整技术体系。其中虚拟同步控制技术、多维自同步稳源控制、多源协同策略三大核心技术,解决了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难题。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上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小编及时予以删除。

责编:魏星|审核:陈庚亮丨监审:文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