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电力新视界】地热能:脚下潜藏的清洁能源革命,能为全球供电140倍!
最新动态
【电力新视界】地热能:脚下潜藏的清洁能源革命,能为全球供电140倍!
2025-11-181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地热能长期以来仿佛是可再生能源家族中被遗忘的“隐形人”。尽管它在冰岛、加州等地早已展现了稳定供电的实力,但始终未能跻身主流。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项来自美国的最新试点项目打破了地热能的技术瓶颈,显示出其作为清洁、可靠能源的巨大潜力。据国际能源署(IEA)估算,地球深处的可利用热能足以满足人类电力需求的140倍!地热能,正以“沉默的巨人”之姿,准备改写全球能源格局。

地热能的“逆袭”:从边缘到核心

地热能为何能成为能源界的“潜力股”?答案在于一项名为“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突破性技术。传统地热发电依赖于天然热水或蒸汽、渗透性岩层以及充足的水源,这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仅在冰岛、美国、印尼、肯尼亚等少数具备天然地热条件的地区有所发展。而EGS通过借鉴油气行业的钻井和水力压裂技术,打破了这些地理限制。简单来说,它通过向深层高温干岩注入高压水,制造人工裂缝,从而提取热量,生成电力。

这一技术的突破意义重大。2023年,美国初创公司Fervo Energy在内华达州的试点项目创下了纪录:连续30天以每秒63升的流量,稳定输出高温热水,发电量达到3.5兆瓦。这不仅证明了EGS的商业可行性,更展示了地热能作为全天候、零碳排放基载电力的潜力。相比之下,风电的平均利用率仅为30%,太阳能仅为15%,而地热能高达75%,几乎可以全天候运行,堪称“能源界的稳定王者”。

国际能源署指出:“如果地热能能够复制太阳能、风能、电动车和电池的创新成功路径,它将成为未来电力和供热系统的基石,提供稳定且清洁的能源。”

地热能的“痛点”:高成本与政策瓶颈

尽管前景光明,地热能的普及之路并非坦途。首先,成本高企是最大障碍。钻探一口深层地热井的费用高达600万至1000万美元,这对资金密集型项目来说是个不小的数字。其次,地热项目开发周期长,回报期较长,这让习惯于短期回报的投资者望而却步。此外,复杂的地质勘探和环保许可流程也增加了项目的不确定性。水资源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干旱地区,地热发电所需的水可能与当地水资源供应产生冲突。而且,为避免污染饮用水,地热系统必须严格隔离循环水与地下水,这进一步提高了技术难度。

然而,这些挑战并非不可逾越。借鉴美国页岩气革命的经验,地热能的成本有望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大幅下降。Fervo Energy的首席执行官蒂姆·拉蒂默(Tim Latimer)表示:“我们利用油气行业的钻井技术,证明了可以在全球更多地区提供全天候的零碳能源。”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预测,若政策支持到位,到2050年,EGS有望为美国提供20%的电力需求。

谷歌作为Fervo的早期投资方,对地热能的潜力充满信心。谷歌能源与气候高级总监迈克尔·特雷尔(Michael Terrell)表示:“我们看好Fervo的地热技术,它有望成为规模化、全天候零碳能源的关键。”Fervo的首席技术官杰克·诺贝克(Jack Norbeck)甚至将这一突破比喻为“地热能的米切尔时刻”,致敬引发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先驱乔治·米切尔。

地热能的全球潜力:从“边缘选手”到“能源霸主”

地热能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全球适用性。EGS技术让几乎任何地方的深层高温岩体都能成为能源宝库。无论是能源匮乏的地区,还是亟需稳定基载电力的工业国家,地热能都能提供解决方案。2025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预计将达到2.2万亿美元,地热能若能突破成本和政策壁垒,必将成为这一浪潮中的领跑者。

然而,地热能的崛起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当前,地热能仅占全球电力生产的不到1%,要想从“边缘选手”晋升为“能源霸主”,需要政府在补贴、简化许可流程以及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地热能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更仰赖于政策制定者的远见。

写在最后:脚下的“能源宝藏”

地热能,这股潜藏于地球深处的力量,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崭露头角。它不依赖稀有矿产,不受天气限制,能提供全天候的清洁电力,或许是解决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终极答案。然而,这场能源革命的成败,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抓住机遇,让地热能从“默默无闻”走向“万众瞩目”。

脚下的热能已等待了亿万年,接下来,就看人类如何点燃这场清洁能源的革命了。

原文链接:

https://www.forbes.com/sites/kensilverstein/2025/08/18/how-clean-next-gen-geothermal-could-power-the-world-140-times-over/

作者:Ken Silverstein

本文已进行编译。



如您有供稿或想订阅电力行业专题资讯,请扫码联系。


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上传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文章来源标注有误或涉及作品版权等问题烦请告知,小编及时予以删除。

责编:魏星|审核:丨监审:文卉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